中國古代文人很早便與酒結下不解之緣。魏晉至唐宋,好飲酒之風流名士層出不窮,與酒有關的詩文數不勝數。宋人逢佳節,必配佳釀。誠如重陽節盛行飲菊花酒,春節飲屠蘇酒,是宋代除夕重要的民俗活動。酒這一意象豐富的人文內涵在除夕詩詞中流露出醉人馨香。

屠蘇酒乃藥酒,宋人除夜飲屠蘇酒為了驅災避疫,延年益壽,因此屠蘇酒寄寓著對家人的真摯祝福,承載著對新年的美好愿望。范成大《臘月村田樂府分歲詞》:
荊鋏勸酒仍祝愿,但愿尊前且強健。
君看今歲舊交親,大有人無此杯分。
老翁飲罷笑捻須,明朝重來醉屠蘇。
屠蘇酒是除夜合家團聚宴飲必不可少之物,人們往往借酒助興增樂,增添節日歡樂氛圍,而對于除夜身在異鄉,不得歸家的人而言,屠蘇酒則蘊含了深深的相思情懷,陸文奎《除夕二首呈北溪》:“遙知兒女圃樂處,飲遍屠蘇憶乃翁。”
宋人陳元靚《歲時廣記屠蘇散》引用唐人韓鄂《歲華紀麗進屠蘇》的記載:“俗說屠蘇乃草庵之名也。昔有人居草庵之中,每歲除夜遺閭里藥一貼,令囊浸井中,至元日取水置于酒樽,合家飲之,不病痕疫。今人得其方而不識其名,但曰屠蘇而已。屠蘇本是一間草庵的名字。古時這間草庵曾住著一位名醫,每逢除夕,他便分送給附近居民每家一包草藥,囑咐他們放在布袋里縫好,投入井中,至元日汲取井水,和著酒杯里的酒,全家齊飲,一年中便不會生病得痕疫。人們只知此藥方,卻不知神醫姓名,就用屠蘇這個草庵的名稱來命名這種藥酒。屠蘇酒的藥方是依據唐代醫圣孫思邈《屠蘇飲論》而來,屠蘇酒的制作、飲用都有較為嚴格的規定,藥滓的處理也有不少講究,以今人的眼光來看,此藥方亦具有養生保健之功效。
宋人春節詩詞中吟詠這一習俗的甚多。魏了翁《虞美人和瞻叔兄除夕》:“一年一度屠蘇酒。”向子誦《綜溪沙》:“爆竹聲中一歲除,東風送暖入屠蘇。”陳天麟《除夕偶成呈同舍兼簡陳仲恕》:“爆竹舊聞驅罔象,傳杯今舊飲屠蘇。”鄧深《除夕把酒》:“爆竹驚今夕,屠蘇薦詰朝。”陸文奎《除夕二首呈北溪》:“遙知兒女圃樂處,飲遍屠蘇憶乃翁。”陸游《除夕》:“熾炭爐中百藥香,屠蘇煎酒代椒觴。”屠蘇在宋人筆下也常寫作“酴穌”,如潘妨《除夜》:“屈指頭顏三十一,年時又見煮酴酥。”白玉蟾《除夕客桂嶺》:“自憐補襍衣何薄,安有酴酥酒得斟。”

除了屠蘇酒,與唐代一樣,宋代春節也有飲椒柏酒的習俗。早在漢代,歲旦賀歲便有飲椒柏酒的記載。崔宴《四民月令》曰:“正月朔日,是謂正月……子婦曾孫,各上椒酒于家長,稱觴舉壽,欣欣如也。”其后注曰:“椒是玉衡星精,服之令人身能(音耐)老,柏亦是仙藥。”在古人心中,“椒”是一種香草,具有性溫、多子、氣香的特點,它不僅有保室內芬芳的實用功能,又具有食用價值,可制成椒酒供新春祝頌;“柏”也是長青樹,經冬霜而后調,常被作為長壽之象征,同時,柏葉亦可以服食。飲椒柏酒的目的不僅為了除疫去病,更重要的還能延年益壽。
宋代文人在除夜守歲聚飲時有飲椒柏酒的習俗。他們在全家團聚,和樂融融的夜晚,一邊喝著椒柏酒,一邊享受著美好的天倫之樂,在一片歡慶的氛圍中寄托美好的祈望。
如李處全《南鄉子除夕又作》:“節物映椒盤。柏酒香浮白玉船。”洪咨藥《謹和老人除曰》:“壽親惟此爾,一笑柏椒邊。”胡寅《歲除示汝霖三絕》:“柏酒椒花又蓋簪,莫將談笑枉光陰。自憐四十無聞者,欲問如何不動心。”除夜飲椒柏酒不僅能為節日助興,具有延年益壽之美好寓意,文人又可借酒解憂,暫時忘卻痛苦煩惱。然而對于有的文人而言,借酒繞愁愁更愁,在歡樂的節日氛圍下,在半醉半醒之間,詩人心中的憂愁卻未必靠酒能消釋。如陳著《交傍晚戴帥初除夕并寄弟觀二首》:“梅花素入兩年眼,椒酒難醫百病身。”詩人除夕從俗飲酒,希望能夠除疫去病,心內卻深知多病之身豈是椒柏酒能夠醫治,憂從中來。
從春節飲酒詩詞來看,飲酒不僅是一年一度的節日習俗,更是文人墨客借以抒懷的工具。酒本是文人的知音,他們常常在觥籌交錯,飛觴飲壺中創作出了空前絕后的驚世之作。飲者的姿態也各不相同,有的縱飲狂歌,放蕩不羈,如戴表元《辛卯除夜》:“臘月今年只今夕,春風明日是明年。狂歌把酒屠蘇地,醉眼看梅霧妝天。”王灼《次韻李士舉丈除夕》:“投曉椒輪盡,春風共醉顛。”有的淺酌低吟,儒雅風趣,如王炎《清平樂嘉定壬申除夜》:“一杯椒醑。惜飲難成醉。”然而無論哪種風格,文人把蓋暢飲,吟詩放歌,不僅是一種情趣、一種雅興,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他們的人生理想、喜怒哀樂以及對現實人生的洞察和思考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