市場需求
龐大的消費體系,推動京津冀酒業一體化
北京市常住人口2021總人數口是2189.3095萬人
天津常住人口2021總人數口是1386.6萬人
河北省人口2021總人數口是7461.0235萬人
三地常駐人口為11036.933萬人
無限商機
京津冀地區有著濃厚的酒類消費氛圍,僅白酒行業,三地疊加便有接近400億左右的市場容量。京津冀一體化,將打通地域瓶頸,實現京津冀酒業一體化,快速推進,讓三地間的人員往來,產業鏈互通與消費水平差距不斷縮小,由此帶動的酒類與餐飲消費具有更多的共性.消費者的品牌與市場共識形成,生產企業間的交流與溝通加強,對未來酒類共同市場的形成將持續良好的發展。
深度融合
伴隨國家級戰略規劃的加速推進,京津冀三地酒類品牌與市場的“一體化”共識正在形成;企業間交流更加頻繁;溝通與協作逐步深化,這些都為未來共同市場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.國內首個跨省區域共同市場正蓄勢待發。北京作為京津冀,乃至全國酒類消費的風向標與一線城市市場,其酒類消費市場長期呈現開放、繁榮的表現與態勢。無論是白酒,還是葡萄酒都有著獨特的歷史背景,發揮地域特色,促進京津冀共同發展。
高效對接
改革開放40年來,珠三角、長三角形成了事實上的區域一體化經濟,以首都北京為中心,環渤海的京津冀一體化也已作為國家戰略,發展有目共睹,酒業交流與合作日益密切與鞏固。此次“京酒展”的召開,正是酒業行業為推動京津冀一體化發展邁出的堅實一步。屆時將會來自行業協會領導、企業家、經銷商代表、營銷專家們齊聚一堂,共話中國酒業京津冀一體化大事!
政策引領
《中國酒業“十四五”發展指導意見》勾畫了未來5年釀酒產業發展的戰略目標與主要任務,并提出了具體的保障措施和政策建議。
在產業經濟目標上,預計2025年,中國酒類產業將實現釀酒總產量6690萬千升,比“十三五”末增長23.9%,年均遞增4.4%;銷售收入達到14180億元,增長69.8%,年均遞增11.2%;實現利潤3340億元,增長86.4%,年均遞增13.3%。
在產業結構上,打造“世界級產業集群”。
在品牌培育上,實施“世界頂級酒類品牌培養計劃”,有效推進中國酒業民族品牌形象提升,推動中國酒品牌走出國門、走向世界,引領世界酒業發展方向。
在文化普及上,打造“世界級酒文化IP”,將中國白酒傳統釀造遺址和釀造活文物(連續使用的窖池)申請世界文化遺產,釀酒技藝申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。
在社會責任上,打造“世界級公益品牌”,將全國理性飲酒宣傳周打造成享譽全球的公益品牌,影響酒類消費人群達5億人次以上。
在人才建設上,打造“世界級酒類教育機構”,全面提升酒業人才水準,進而推動產業發展。
在市場建設上,實施“酒類大商1510培育計劃”,培育千億級酒類大商至少一家,百億級5家,50億級大商10家。
在科技創新上,充分發揮產業力量、產學研協結合模式的優勢,形成企業為主體、市場為導向、產學研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和合作共建的分享體系,培育和建設“傳統制造業(白酒、黃酒、露酒)先進創新中心”。
在生態保護上,構建酒類產業生態釀造體系,促使酒類產業向綠色生態發展全面轉型。
在產品結構上,緊緊抓住消費升級和消費能力逐步提升的契機,以品質消費助力品質升級和市場升級。
在質量安全上,系統構建產業質量標準化體系,做好標準體系的頂層設計。
在知識產權上,設立“反侵權假冒偽劣工作促進委員會”,整合酒業與知識產權領域各方優質資源,協調指導酒業知識產權發展基礎。
在原料基地建設上,將積極推行白酒、黃酒釀酒專用糧基地建設,全力推進釀酒葡萄品種研究與產區規劃工作,推進啤酒原料國產化發展和研究,形成國內、國際雙驅動的保障供給格局。
在產業政策方面,建議一是將中國白酒傳統釀造遺址,釀造活文物,申請世界文化遺產,將白酒、露酒、黃酒釀酒技藝列入國家申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進程;二是推廣白酒文化和鼓勵白酒出口;三是加大政策扶持酒類知識產權保護力度;四是加強國產啤酒大麥產業發展;五是推動生物燃料乙醇健康可持續發展;六是加強工坊啤酒食品安全監管;七是完善勞動法及失業保險條例等法律、法規;八是施行制假、售假黑名單制,加大酒類假冒犯罪成本。
在經濟政策方面,建議一是取消白酒從量定額消費稅;二是取消白酒原酒重復計征消費稅;三是取消國產葡萄酒消費稅、降低增值稅;四是加大葡萄酒行業金融信貸扶持力度。
高端權威
本屆“京酒展”將通過京津冀一體化協同發展重大國家戰略的部署, 攜手共建酒類品牌復興之路,屆時將邀請行業權威、協(學)會、酒業專家、營銷代表、商超代表等進行酒業未來發展趨勢解讀
行業向導
首都北京具有開放的消費環境、發達的服務業與國際接軌的行業高標準,推動京津冀酒業一體化,將有助于充分發揮北京的標準與政策優勢、天津的港口和進出口物流、河北腹地的原材料與制造業優勢,三地優勢互補,真正打通地域瓶頸與藩籬,成為一地化平臺建設與共同市場的典范。